您好,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!老站,搜索引擎当天收录,欢迎发信息
免费发信息
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> 南平分类信息网,免费分类信息发布

马铃薯种植,马铃薯细菌性病害的发生与防治

2019/8/18 7:31:40发布119次查看
马铃薯病害很杂,导致马铃薯产量降低,品质下降,现将马铃薯细菌性病害介绍如下。1 马铃薯黑胫病1.1症状:植株和块茎均可感染。马铃薯病害很杂,导致马铃薯产量降低,品质下降,现将马铃薯细菌性病害介绍如下。
1、马铃薯黑胫病
1.1 症状:植株和块茎均可感染。病株生长缓慢,矮小直立,茎叶逐渐变黄,顶部叶片向中脉卷曲,有时萎蔫。靠地面的茎基部变黑腐烂,有粘液和臭味,很容易从土壤中拔出。发病晚的植株能结染病程度不同的薯块,横断面切开,可以看到维管束已变黑色,并从脐部开始腐烂。感病重的薯块,在田间就已经腐烂,发出难闻的气味。严重时薯块烂成空腔,轻者只是脐部变色,甚至看不出症状。
1.2 防治方法:(1)严格执行检疫制度。无病区不能盲目大调大运种薯,需要调入时,必须经过严格检验,严防病薯传入;未经检验者一律不得作种使用。病区要严格封锁,严禁种薯向外调运。同时,应从无病区调种,淘汰本地感病品种,这是防治黑胫病的根本措施。(2)采用整薯播种。细菌性的黑胫病和环腐病菌都可以借切刀传播,采用整薯播种,就可切断病菌传播蔓延的途径,同时还有抗旱保苗、防止退化等优点。为了节省种薯,提高产量,最好采用秋播留种的小薯块作种,种薯过大,播种量增加,不够经济,也起不到增产的目的。(3)拔除病株。幼苗出土后,要逐垄逐行的随时进行检查,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,拔完病株的空窝要用石灰消毒,挖掉的病株要带出田外深埋,以免再传染。(4)淘汰病薯种薯在播种前一定要经过严格挑选,凡是病、烂、破伤薯块一律不能做种,切块的种薯,要等到切面完全愈合好后才能下种以免病菌借切口侵入种薯。
2、马铃薯疮痂病
2.1 症状:马铃薯疮痂病为细菌性病害,病原菌是链霉菌,在适宜土壤中可永久存活。病菌侵入植株后,地上部分看不到症状,但薯块表面会出现疮痂。土壤干燥、通气性好、中性或碱性的地块易发病,发病后病菌能在土中长期残存。
2.2 防治方法:该病首先应选用表面完整、无病的薯块做种。长期发病的地块,即使发病较轻,也应停种几年。马铃薯粉痂病与疮痂病相似,粉痂病症状是在块茎上产生褐色隆起,以后表皮破裂,但隆起部不长孢子,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。防治可选用72%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5000倍液、新植霉素(100万单位)5000 倍液、45%代森铵水剂900倍液、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、dtm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、50%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、52%丰护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、77%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雾,每隔7~10天喷一次,连喷2~3次。
3、马铃薯软腐病
3.1 症状:软腐病一般发生在生长后期收获之前的块茎上及储藏的块茎上。被侵染的块茎,气孔轻微凹陷,棕色或褐色,周围呈水浸状。在干燥条件下,病斑变硬、变干,坏死组织凹陷。发展到腐烂时,软腐组织呈湿的奶油色或棕褐色,其上有软的颗粒状物。被侵染组织和健康组织界限明显,病斑边缘有褐色或黑色的色素。腐烂早期无气味,二次侵染后有臭气、黏液、黏稠物质。
3.2 防治方法:发病初期喷73%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,或50%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~500倍液,或77%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50% 琥胶肥酸铜500倍液,或14%络氨铜水剂300倍液,或47%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60%百菌通500倍液,20%噻菌铜sc500倍液,12%绿乳铜ec500倍液,27%铜高尚wp500-600倍液,50%丰护安wp500-600倍液,16%松脂酸铜ec600-800倍液。 2%铜大师sp1200-1400倍液,20%细菌净wp400-600倍液。每隔7~10天喷1次,连续3~4次。
4、马铃薯青枯病
4.1 症状:病株稍矮缩,叶片浅绿或苍绿,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,开始早晚恢复,持续4~5天后,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,但仍保持青绿色,叶片不凋落,叶脉褐变,茎出现褐色条纹,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,湿度大时,切面有菌液溢出。块茎染病后,轻的不明显,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,切开薯块,维管束圈变褐,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,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,严重时外皮龟裂,髓部溃烂如泥,别于枯萎病。
4.2 防治方法:防治用南京农业大学试验的青枯病拮抗菌ma-7、noe-104,于定檀时大苗浸根;也可在发病初期用硫酸链霉素或72%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农抗“401”500倍液、25%络氨铜水剂500倍液、77%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~500倍液、50%百菌通可湿性粉剂 400倍液、12%绿乳铜乳油600倍液、47%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灌根,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.3~0.5l,隔10天1次,连续灌2~3次。
5、马铃薯环腐病
5.1 症状: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。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,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,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,具明显斑驳,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,病情向上扩展,致全株枯死;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,叶缘稍内卷,似缺水状,病情向下扩展,全株叶片开始褪绿,内卷下垂,终致植株倒伏枯死。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至黑褐色,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,故称环腐。经贮藏块茎芽眼变黑干枯或外表爆裂,播种后不出芽或出芽后枯死或形成病株。病株的根、茎部维管束常变褐,病蔓有时溢出白色菌脓。
5.2 传播途径:环腐棒杆菌在种薯中越冬,成为翌年初侵染源。病薯播下后,一部分芽眼腐烂不发芽,一部分出土的病芽,病菌沿维管束上升至茎中部或沿茎进入新结薯块而致病。适合环腐棒杆菌生长温度20~23℃,最高31~33℃,最低1~2℃。致死温度为干燥情况下50℃经10分钟。
5.3 形态特征:菌体短杆状,大小0.8~1.2×0.4~0.6(um),无鞭毛,单生或偶而成双,不形成荚膜及芽孢,好气性。在培养基上菌落白色,薄而透明,有光泽,人工培养条件下生长缓慢,革兰氏染色阳性。
5.4 防治方法:播前汰除病薯。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五、六天,进行晾种,不断剔除烂薯,使田间环腐病大为减少。此外用50mg/kg硫酸铜浸泡种薯10分钟有较好效果。

南平分类信息网,免费分类信息发布

VIP推荐

免费发布信息,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-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-2
企业名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