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联网平台的格局与破局
2009年,中国政府提出“感知中国”理念,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,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新纪 元由此开启。这之后,有关物联网的政策、技术、需求和市场不停发展变化,如今已经过去 10 余年。
整个过程中,能够联网的设备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,产生的数据总量和类型越来越丰富,物联网解决方案正在不可避 免地变得更加复杂与动态,牵扯起更庞大的生态系统。在大众熟知的物联网感知层、网络层、平台层、应用层四大层次里, 平台层将作为物联网从设备连接到场景应用的关键“桥梁”而发挥作用。
近年来,各大知名aiot平台接入设备数量不断攀升。在新基建风口下,小米、阿里、华为等企业更是争相抢滩。
新基建看似只是2020年的热潮,影响的却是中国产业互联网的整个未来。与其说阿里、腾讯在进行一场有风险的“赌”局,不如说它们刚好依照判断,借着新基建狠狠推了自己一把。
2月,idc发布《中国公有云物联网平台2019年厂商评估》报告,指出阿里云已经建成中国最大物联网平台。
此前阿里巴巴也有公开数据显示,截至2019年9月,旗下精灵ai联盟可连接的aiot设备达到2.35亿台,成为当时最大的iot生态开放平台。
直至4月20日,阿里云正宣布未来3年投2000亿,用于云操作系统、服务器、芯片、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。
5月26日,腾讯也对外宣布,未来5年要将5000亿重点投入到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服务器、大型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,加速新基建布局。
虽然双方投入的金额有所不同,可覆盖的领域几乎一致,这很清楚地显示了巨头抢夺新基建风口的决心。
巨头没有边界。
随着各自触角的蔓延,如今这两家人尽皆知的公司,已经在诸多领域展开了明争暗斗。相爱相杀的两家巨头,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能影响整个市场的走向。当它们愿意投入2000亿,乃至5000亿进入某个市场的时候,风向一定会就此改变。
这些数值不仅表达了头部公司物联网平台的阶段性成果,换句话说,他们更像是二者之间形成了某种共识,即物联网平台这条路一定是正确的,值得走下去的。
可到底要怎么走、走多久才能到达理想中的目的地呢?下面将就这个问题进行展开。
物联网平台的现状
在2014年前后,物联网平台开始大范围普及,不少智能硬件领域的创业者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融资大把大把地进来,不少团队在那期间逐步扩大到一两百人以上。
后来随着媒体和资本恢复冷静,物联网平台走过了过高期望的峰值,来到了当下这一被称为“泡沫化的底谷期”阶段,在这个阶段将孕育出成功且能存活的经营模式,而整个阶段预估需要5-10年。
为了使物理对象联网,并使它们能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通信、协作和行动,需要依赖物联网平台来实现智能对象的管理和自动化。
可以说,物联网平台为所有连网设备提供了一个“汇聚点”,并用于收集和处理它们通过网络传递的数据。
目前,iaas市场逐步成熟,公有云厂商陆续从云平台深入到物联网平台;一部分物联网平台企业也正在基于条件的成熟,将单一的连接管理平台发展为更上层的业务使能平台。不同属性、不同类别的平台厂商开始强调自身的技术深度、应用广度和经验厚度,与生态伙伴合作,分配各自在行业中的所属位置。
综合所有原因,物联网平台相比产业链其他环节的确略显“平淡”,但实际并不是一潭死水。
这可从三个方面得到体现:
在产品能力上,物联网平台厂商经过多年的路线演进,分化出了通用型平台和垂直领域纵深型平台两条路径。通用型平台同样会选择优先场景进行投入,而垂直领域平台更是逐步覆盖了包括物联平台、业务中台、数据运营、saas服务以及生态链建设等一整套业务范畴,不再靠早期单纯售卖平台的方式进行运营。
在企业数量上,尤其这几年工业、园区、公共事业等智能化需求大幅增多,很多公司开始以提升项目交付效率为目标建设物联网平台。参考全球知名调研机构iot analytics最新的一份平台市场调研,指出2019年全球物联网平台数量为620家,与2017年的450家相比仍有较大增长。
在企业规模上,不断有体量庞大的大中型企业,在转型物联网时以物联网平台作为主要战略支撑,包括ptc、arm、阿里巴巴、腾讯、华为、小米、oppo、海尔等。这是因为物联网平台能够将分散化、碎片化的物联网应用集中管理,并且使公司在向服务化转型、开拓新的业务板块时具备更大的灵活性,由此才能获得更大的营收,支撑这些公司在物联网上的投入。